“老树发新芽”——新华制药的“破圈”之路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25-09-29
编者按:
为全面展现我省“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彰显辖区上市公司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积极作为与突出贡献,协会联合大众网推出“从上市公司看山东经济的‘新’与‘变’”专题报道活动。本次活动聚焦辖区上市公司近年来实施的新项目、研发的新产品、突破的新技术,通过鲜活案例和生动实践,突出“新”与“变”的鲜明主题,展现辖区上市公司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中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奋进姿态与创新精神。
在山东上市公司的工业版图上,有一家从战火中走来的企业,用82年的坚守与突围,诠释着山东经济“老树发新芽”的活力密码。它就是1943年诞生于胶东抗日根据地的新华制药——新中国第一家化学合成制药企业。如今,这家总资产超90亿元、年出口额近4亿美元的医药企业,正以“大研发战略”为引擎,在创新药研发、产业升级、市场拓展等领域多点突破。
新华制药总部
老药企的“新配方” 从仿创结合到自主创新
新华制药坚定实施“大研发战略”,构建创新硬核体,实现由仿制药向创新药迈进。在新华制药的现代化车间,一颗颗鱼油软胶囊缓缓下线,这些看似普通的胶囊,其原料药纯度高达98%,使用了国际最先进的提纯工艺,主要用于降低重度高甘油三酯血症(≥500mg/dL)成年患者的甘油三酯(TG)水平。近期,伴随着自主研发的二十碳五烯酸乙酯原料药与软胶囊相继以国产第二家获批上市,标志着新华制药正式向药用级鱼油制剂领域进军。
专为儿童设计的布洛芬混悬滴剂也新鲜“出炉”,15毫升与30毫升两种规格满足了灵活用药需求。从片剂到缓释胶囊,从混悬液到滴剂,新华制药的布洛芬家族不断扩容,背后是82年制药经验与现代制剂技术的完美融合。

新华制药现代医药国际合作中心固体制剂生产线
产学研的“化学反应” 实验室里长出产业链
在新华制药的创新图谱上,“三院四中心五联合体”的矩阵格外醒目,实验室里正上演着精彩的“创新秀”。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1类创新药OAB-14药物合成、制剂、药理等关键技术研发进展顺利,Ⅱ期临床完成中国首例患者入组。据了解,这种“企业出题、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解题、市场验题”的合作模式,催生出了丰硕成果。
“十四五”以来,新华制药投入研发经费超17亿元,汇聚起了10名院士、6名国家重点人才工程专家、16名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领衔的“智囊团”和由500余名硕博士组成的研发尖兵。近年来,新华制药两个项目摘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让原料药生产更高效,正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典范。

研发中心
老品牌的“坚实堡垒” 全流程质控筑防线
产品质量关系企业生命,药品质量关系人的生命。LIMS实验室管理系统的使用,更是推动药品检验流程实现了全面数字化。每一片布洛芬从原料进厂到成品出厂,都要经过“过五关斩六将”的严苛考验,原辅料检测、中间产品监控、成品全项检验……最终放行的批次产品都会留样至有效期后一年,这份坚守,让“新华制造”通过了美国FDA、英国MHRA、欧盟EDQM等国际认证,国内外审计通过率始终保持100%。

智能仓储中心
双轨制的“生存智慧” 在变革中找准平衡点
就像老中医开药方,既要守得住经典,也要玩得转新疗法。面对医保政策调整、药品集中采购等行业变革,新华制药通过“医保准入+参与集采+制剂转型+规模化扩张+新业务探索……”等组合策略积极应对。公司核心产品介宁(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保畅(聚卡波非钙片)等成功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大幅提升了在公立医疗机构的可及性与临床使用便利性。目前,新华制药共有72个产品通过或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其中25个产品在前十批国家集采中获得中选,依托原料药与制剂一体化优势,实现了“降价不降质”。同时在电商平台开辟新战场,形成线上线下的立体布局。

产能200亿片的新华制药现代医药国际合作中心
布局新赛道 培育新动能
从海洋药物到老年健康,从生物抗体到动物保健,82岁的企业依然保持着青春活力,在老年健康、免疫代谢等领域布局新项目,形成“规划一批、研发一批、上市一批”的良性循环。利用连续化升级产业线,智能化改进产品过程控制,绿色合成生物学技术改造产品工艺等,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并向世界级优质EPA、DHA等海洋药物和大健康领域拓展。
从抗日根据地的制药小组到全球重要的药物生产企业,新华制药的蜕变是山东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在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上,这家红色药企正以“守稳基本盘+开拓高增长领域”的双轨战略,书写着新时代的“山东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