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竿里的“大国重器” 光威复材以碳纤维技术书写国产突围之路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25-09-29

编者按:
   为全面展现我省“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彰显辖区上市公司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积极作为与突出贡献,协会联合大众网推出“从上市公司看山东经济的‘新’与‘变’”专题报道活动。本次活动聚焦辖区上市公司近年来实施的新项目、研发的新产品、突破的新技术,通过鲜活案例和生动实践,突出“新”与“变”的鲜明主题,展现辖区上市公司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中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奋进姿态与创新精神。

  “以前用玻璃纤维竿,钓条十斤的鱼就胳膊酸,这碳纤维的又结实又轻,真是材料不一样了!” 威海的老钓手王师傅喜欢“炫耀”他的新鱼竿,那根看似纤细的碳纤维鱼竿,上周在近海钓起一条二十多斤的大鲅鱼时,不仅没被拉断,还凭着轻巧的手感让他稳稳收线。

  王师傅手中鱼竿的核心材料,正来自威海本地的“隐形冠军”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300699)。这家从打破国外垄断到领跑国产碳纤维产业的企业,正用一根根纤维编织着中国新材料的突围之路。

  技术破壁 从“受制于人 到“国际先进”

  作为国内首家实现碳纤维国产化的企业,光威复材始终以技术攻坚打破国外垄断。公司自主研发系列化碳纤维制备关键技术,将国产碳纤维技术推向国际先进行列,更自主设计全套生产设备实现装备国产化,彻底摆脱核心设备依赖进口的困境。

  通过攻克碳纤维性能稳定、应用工艺性等共性难题,光威复材完成系列化碳纤维从小试、中试到产业化的全链条突破,研制的产品已批量应用于航空、航天、商用飞机、轨道交通等多领域,极大改善了国内应用单位“原材料受制于外”的局面。目前,光威复材是全国唯一可批量生产M55J级碳纤维的企业,其核心技术与设备均为自主研发,从对标国际到领跑全国,构建起“研发-生产-应用”的全产业链壁垒。

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生产场景

  产品焕新 从工业硬核到跨界创新

  光威复材的产品矩阵正不断拓展应用边界,在新兴领域绽放异彩。

  在光伏领域,高透光玻璃纤维预浸料成为柔性光伏组件的“核心骨架”。这款由超细玻纤布浸渍高透明树脂制成的材料,兼具90% 以上透光率、轻量化、可弯曲等特性,已批量应用于便携式光伏组件,满足房车、户外电源等场景的轻量化需求。

预浸料光伏面板

  热塑性复材领域,国产化PEEK预浸带产品实现突破。采用国产PEEK树脂与碳纤维复合,幅宽最大300mm,含胶量30%-45%,适配自动铺丝、模压等多种工艺,具备耐高温、可回收、生物相容性等优势,在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领域潜力巨大。

  更令人瞩目的是复合材料在文化领域的创新,在SAMPE展会亮相的“大碳胡”,作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低音乐器,填补了民族低音拉弦乐器空白,让碳纤维也能奏响“文化强音”。

大碳胡

  产能跃升 从威海基地到南北联动

  产能布局的深化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光威复材拥有威海、包头两大生产基地,合计碳纤维产能达7685吨。其中,位于包头的内蒙古光威项目总投资21亿元,一期年产高性能碳纤维4000吨,聚焦民用工业领域,产品兼具高性能与低成本,可满足压力容器、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等多领域需求,成为碳纤维“民用化、规模化”的重要支点。

  南北基地协同发力,不仅提升了国产碳纤维的供给能力,更通过“高性能 + 低成本”的产品组合,推动碳纤维从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向民用工业领域广泛渗透,加速产业生态完善。

内蒙古光威生产车间

  创新引擎 从研发投入到产学研共振

  持续的研发投入与产学研协同,是光威复材创新的“双轮驱动”。2024 年,公司研发投入占比达 7.05%,研发团队涵盖材料学、工程学等多学科人才,在碳纤维微晶结构优化、设备国产化等方面形成互补优势。

  通过与北京化工大学合作国家863计划项目,突破M55J级碳纤维制备技术;与天津工业大学联合研发的风电碳梁,成为丹麦维斯塔斯核心供应商;联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现双龙门铺丝机国产化……一系列产学研成果,让创新从实验室快速走向产业化。

调试缠绕设备

  未来,光威复材将聚焦“全产业链深化+差异化发展”。一方面对标国际先进水平,联合高校攻关碳纤维性能升级与成本优化;另一方面深耕“中国化”研发,针对国内市场需求开发特色产品,加强复合材料制件、装备领域布局,推动国产碳纤维从“可用”向“好用”“领跑” 跨越,为国家新材料产业筑牢根基。







      来源:海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