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冬奥冰场到零碳船舶 冰轮环境用温度魔法编织绿色未来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25-10-10
编者按:
为全面展现我省“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彰显辖区上市公司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积极作为与突出贡献,协会联合大众网推出“从上市公司看山东经济的‘新’与‘变’”专题报道活动。本次活动聚焦辖区上市公司近年来实施的新项目、研发的新产品、突破的新技术,通过鲜活案例和生动实践,突出“新”与“变”的鲜明主题,展现辖区上市公司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中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奋进姿态与创新精神。
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的赛道冰面状态受到精密调控,这对保障赛事的流畅性与安全性至关重要。其背后,是一场高标准的“温度控制”技术实践。冰轮环境技术服务团队为该项目提供了关键的运营保障,确保其氨制冷系统稳定运行,满足赛道对冰面硬度和平整度的严苛要求。同时,冰轮环境配套部署了一套基于氨制冷系统冷凝热回收的水源热泵机组,实现了冷热联供,将回收的废热转化为可用的热能,供给场馆内特定区域的采暖需求。
支撑起冬奥赛场关键温控保障的冰轮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始创于1956年,坐落在山东烟台。公司历经近七十年发展,已从专注制冷设备的地方企业,成长为多元化、国际化的智慧绿色能源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从冬奥场馆的“一块冰”到海工装备的“零碳排放”,从工业场景的“余热回收”到全球用户的“能源生态链”,冰轮环境正用技术创新编织着一张覆盖“冷、热、水、气、电、污、废”的绿色大网。 全温区“控温大师” 从-271℃到200℃的极限突破 在冰轮环境的技术实验室里,藏着一个“温度宇宙”,从逼近绝对零度的-271℃,到工业生产所需的200℃,这里的技术能精准掌控每一度温差。公司与中科院联合研发的新一代氦气压缩机,更是将温度降至-271℃,仅比宇宙最低温度(-273.15℃)高2℃多,一举填补了我国液氦温区大型氦低温制冷机制造技术的空白。
这种“极限控温”能力,让冰轮环境在多个领域独树一帜:在低温冷冻领域,采用NH3和CO2自然工质的制冷系统,ODP(消耗臭氧潜能值)为0、GWP(全球变暖潜能值)仅为1,解决了传统工质破坏臭氧层和加剧温室效应的难题;在高温应用中,多轴多级离心式热泵能实现大温升,为工业余热回收提供核心动力。如今,从食品冻结的精准低温环境到炼化厂的高温余热利用,冰轮环境的“温度魔法”已渗透到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生产生活中。 产学研融合促转化 关键技术结硕果 冰轮环境深谙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与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深度联动,在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上成效显著。 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研发的“大温升多轴多级离心式热泵”“高浓度(淡水)絮状冰浆可泵送堆叠机组”等项目,整体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与山东大学合作的“多品种压缩机定制化智能制造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项目,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部分指标国际领先。
此外,冰轮环境参与国家重大专项,助力第四代核反应堆建设关键部件(壁挂式空冷器)研发成功;获批“采用R513A替代技术在螺杆压缩机生产线的应用项目”;获批山东省综合能源与冷热装备节能重点实验室;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山东省装备制造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好技术A类称号,推动了行业技术升级。 数智化+全球化 用“绿色工厂”服务世界 在公司旗下的哈特福德压缩机数字工厂里,机器人精准地装配着压缩机零件,屏幕上实时跳动着能耗、产能数据,这里是行业首个复杂离散型智能压缩机原生工厂,员工少了50%,产能却多了40%,交期缩短60%,生产效率是传统工厂的3倍。这种“低碳制造”模式,正是冰轮“六大低碳支柱”的生动实践。
“未来的工厂,不该只是耗能的机器,更该是会呼吸的能量生态体。”这是冰轮环境对绿色未来的理想蓝图。按照规划,冰轮环境将继续完善研发体系,通过设立中央研究院,聚焦清洁能源领域的多项颠覆性技术。公司将加大对关键重点领域和新赛道的投入力度,持续强化核心业务板块的研发力度,确保研发投入保持加速增长态势,推动发展创新产品与新兴业务。 “向绿”,就是要把废热、废气变成宝贝,攻坚高能效储热储冷技术;“向海”,既要造出海工装备服务深海开发,也要把绿色技术销往更多国家。从-271℃到200℃的温度掌控,从0到90MPa的压力调节,冰轮环境正用技术编织一张“冷热电水气污废”互联互通的大网,让工业园区与生活空间实现能量共生,也是冰轮环境为双碳目标贡献的智慧与力量。
来源:海报新闻